
【不是能把缽敲出聲音,就能開課】
近幾年,「頌缽」突然紅了。
市面上隨處可見「頌缽師資培訓班」、「一日音療師速成課」,
彷彿只要能把缽敲得響亮、手勢優雅、儀式感做足,
就能搖身一變,成為療癒師,甚至是頌缽講師。
但——真的這麼簡單嗎?
事實是,頌缽真正的力量,從來不在於聲音本身,而在於「意識的品質」。
聲音只是媒介,意識才是療癒的核心。
敲缽這件事,看似簡單,
要敲出穩定、溫柔又具有穿透力的缽音,
不只是技術,更是修煉。
那是一種必須「蹲得夠低」的內在功夫。
當我們拿起缽的那一刻,並不是在敲擊金屬,
而是在透過聲音的反射,進行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對話。
真正的頌缽療癒,是一種「三方共振」的過程——
由音療師手中的缽、個案的能量場,
以及空間的頻率,共同編織出一場聲音的療癒流動。
然而,如今太多人急著「出師」、急著「開課」。
他們教學生怎麼擺姿勢、怎麼營造氛圍,
卻忽略了最根本的一件事——如何讓「心」穩下來。
在沒有深入理解頌缽原理、缺乏反覆實作與驗證的情況下,
就急著以「頌缽療癒」之名開課,
這不只是對這門古老知識的不敬,
更是一種對靈性的不誠實。
「頌缽原本」存在的目的,
是希望透過頌缽,帶領人們回到「原本的狀態」——
那個自在、寧靜、覺知的自己。
真正的頌缽教學,
是一段深入身體覺察、情緒釋放與意識對話的旅程。
這樣的歷程需要時間醞釀,
而非速成、模仿、或抄襲得來的結果。
我常告訴學生:
「能讓人安靜下來的,不是你的缽,而是你自己。」
「每次敲缽前,都要先調整呼吸,每一下都是準備好了,再敲。」
當你的內在穩定與純粹被敲出來,
那個聲音才會真正有力量。
頌缽原本,便是以這樣的理念出發——
我們不只是讓學生「學會敲缽」,
而是陪你重新學會「傾聽」。
聽缽、聽心、也聽身體。
當你回到那份覺知與寧靜,
缽的聲音自然會流動,
療癒也會自然而生。
所以,不要再把頌缽想得那麼簡單。
那是一門「聲音與意識的修行」,
背後蘊含著深厚的身心醫學理論,
絕非一場儀式感的表演,
就能被包裝成一門生意。



